第一百零五章 麴家六虎抢风头韩家新地建私塾 (第1/3页)
姚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半壶纱ylyyn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韩家找麴家婚配之事和风传韩家部曲头目集训也惊动了金城老子号第一望族麴家麴普长子麴胜。</br></br> 麴胜对后来居上的韩家十分很好奇。</br></br> 阎家酒宴后,带着弟弟麴武、麴彬、麴文、麴仁、麴义,子麴演,二十名百人部曲队长从麴家庄苑来到韩家新地找韩遂比武。</br></br> 麴家庄苑在金城郡湟水流域的临羌县,东边边界是西平亭,西边边界是烧当羌领地,临羌县与烧当羌领地接壤。</br></br> 沿湟水自西向东依次是临羌县、西平亭、安夷县、破羌县、允吾县。</br></br> 西平亭是前汉朝设的一个驻军屯田治所,总管湟水流域的屯田。</br></br> 本朝这些屯田部分卖给汉人大族,部分由湟中义从胡在经营。</br></br> 金城十九家望族之一的阎家有个庄苑在西平亭东,麴家有个庄苑在阎家庄苑西边,湟中义从胡的田地在西平亭北。</br></br> 湟中义从胡主要分布在湟水北的山谷支流与支流东西两岸的狭长平原。</br></br> 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的地盘在西,湟中义从胡李文侯的地盘在东,相隔不远的两个山谷里。</br></br> 北宫伯玉的地盘和人口比李文侯多些。</br></br> 湟水向东过允吾县到金城郡金城县就汇入黄河了。</br></br> 麴胜、麴武、麴彬、麴文、麴仁、麴义乃金城大名鼎鼎的麴家六虎,武艺个个十分了得。</br></br> 麴演尚小,才十一、二岁,武艺功底不赖。</br></br> 麴胜、麴武、麴彬、麴文、麴仁五兄弟每人手下有二百麴家成年部曲。</br></br> 老六麴义年满十八岁,自幼喜好弓马骑射,号称西平虎,统领麴家一千骑少年部曲。</br></br> 部曲善长弩射,配置兵器为一杆矛枪、一把弓、一支弩。</br></br> 老大麴胜在麴家六虎中武艺排第二,部曲善轻骑长远程奔袭,经常带着部曲在山地、森林、雪地、沙漠里骑马飞驰,体力强悍。配置兵器为一杆矛枪、一把弓。</br></br> 麴武、麴彬、麴文、麴仁四人武艺相当,兵器为一杆矛枪、一把弓。</br></br> 四人的部曲配置的兵器很奇葩,右手持一把斧,左手持一把刀,背背一把弓,乃麴家祖传独门组合武艺。</br></br> 列阵时经常下马步战,位于阵前,背后配置弩骑。对付骑兵时,斧砍马腿,刀砍骑兵或拨开骑兵的刺来的矛枪。</br></br> 攻城时,登云梯,斧砍刀劈,十分利害。</br></br> 敌骑退却时,上马追击,挂刀斧,持弓骑射。</br></br> 危机时,斧头还可扔出砸敌。</br></br> 二十名百人部曲队长分别为麴齐、麴蒙、麴吉、麴克、麴礼、麴延、麴复、麴竹、麴迪、麴思、麴石、麴迈、麴览、麴虎、麴田、麴希、麴充、麴奇、麴方、麴锋。兵器为一杆矛枪、一把弓、一把弩。</br></br> 韩遂本不想和麴家比试,实在没有把握赢麴家。</br></br> 可是人家找上门了,盛情难却,只好硬着头皮抽调人马准备。</br></br> 在新地西镇,安排麴家六公子,麴演,二十名百人部曲队长住下,好吃好喝招待,谈定比武规则。</br></br> 新地正处于农忙时,人山人海,听说要比武,都要看热闹。</br></br> 其它十八家在新地所耕种的劳力都是羌民,等到农闲时,各回自家部落去,新地只剩下韩家的移民。</br></br> 除麴演尚小只观战外,麴家共二十六人。</br></br> 韩家也须出二十六人,韩遂除自已外在新地集训队里选出二十五人:尉迟伯那、滇漂沙、尉迟延嘉、韩仁、弘平、韩珂、韩谟、韩武、韩谦、韩隶、韩宛、韩业、韩焰、韩宁、杨寺、韩丰、韩茂、韩迁、韩干、韩尚、韩光、韩由、韩锐、韩章、尉迟曲田。</br></br> 第一场比马上枪术,麴胜对韩遂、麴武对尉迟伯那、麴彬对滇漂沙、麴文对弘平、麴仁对韩仁、麴义对尉迟延嘉,韩珂等二十人对战麴齐等二十人。</br></br> 韩家胜十二:韩遂、尉迟伯那、滇漂沙、弘平、韩丰、韩茂、韩迁、韩干、韩尚、韩光、韩由、韩宛;</br></br> 韩家败十四:尉迟延嘉、韩仁、韩珂、韩谟、韩武、韩谦、韩隶、韩业、韩焰、韩宁、杨寺、韩锐、韩章、尉迟曲田。</br></br> 韩家从未和麴家较量过,第一场比赛结果最让韩遂吃惊的是尉迟延嘉第七十回合败给了麴义,而尉迟延嘉与己和弘平三人的武艺已相当,自己第五十回合才击败麴胜,麴家真不虚传。</br></br> 韩遂直接宣布麴义不用再比已是第一武艺。</br></br> 另一个让韩遂意外的是韩家老将全败,胜出的都是跟随自已多年的年轻人。</br></br> 看来韩家第一、二批护院队年龄偏大了,韩珂、韩谟已三十六岁,而麴家出场人普遍年轻。</br></br> 第二场比马上箭术:双方每人三枝箭,在极速奔跑的马背上侧射二十步外的跑动中的三匹马背上绑着的稻草人。<